第(2/3)页 青莲有些不信,如此白净的食物会有什么特殊滋味,也若是不尝,好像又折了三夫人的面子。 她便装模作样地尝了一小口——不尝还好,肠粉入口,她人都有些蒙了! 入口先是尝到了香菇的鲜甜焦香,然后便吃到了滑溜溜的素斋肠,口感绵密软糯,浓郁的香菇汤汁和纯净的米香无缝对接到了一起,令人意犹未尽。 青莲有些诧异,这步骤看起来平平无奇,为何做出来却如此有滋有味?! 她不由得有些疑惑,问道:“夫人是怎么学会做肠粉的?” 唐阮阮一愣,道:“……看书,书上写的。” 青莲点点头,道:“三夫人,这余下的肠粉……我能吃完吗?” 唐阮阮的第一批肠粉出来,便是试味用的,她便大方道:“当然可以呀!”随后又笑道:“你若是爱吃,我还会几种不同做法,下次教你!” 青莲不由得一愣,这厨艺平时都要拜师才能学到,可在她这儿却好像一点也不在意,答应得如此稀松平常。 青莲面色有些红,道:“多谢三夫人指点……” 虽说她仍然不觉得三夫人有多么厉害,但确实人家做出了她不会的,她便也不好再端着架子。 唐阮阮笑道:“指点谈不上,你多帮我蒸几锅肠粉便是了!” 青莲微怔,随即点点头,道:“是!” 众人齐心协力,动作格外迅速,不一会儿,好几盘肠粉便呈现到了案板上,唐阮阮看了看品相,还算满意,便唤来一个丫鬟,道:“你去将明霜叫来,让她负责试吃和传菜。” 丫鬟点点头,过了不久,便带着明霜也来到大厨房。 明霜道:“夫人,奴婢来了!有什么事情让奴婢做的吗?” 唐阮阮道:“不错,有极为重要的任务要交给你,今日你负责传菜。” 明霜笑道:“这还不容易,包在我身上!” 唐阮阮却道:“没那么简单,我要你……拖延他们的用膳时间,比如这些肠粉,需得吃半个时辰以上,我们才能呈上下一个菜。” 明霜一脸为难,道:“这,这如何是好?” 唐阮阮沉声道:“现在肠粉还没做出太多,但是他们恐怕已经饿了,你去把我之前做的奶油瓜子拿出来,摆上桌,请大家享用。” *** 前厅之中,武将们已经按照安排,纷纷落座。 正厅前面的空地,被六张圆桌摆得满满当当,原本的室内用餐,也改为了露天用餐,旁边花厅的风光正好,坐在院子里,倒是也别有一番风味。 一个小将道:“钱副将,这将军夫人的厨艺果真了得吗?以前怎么从未听说?” 钱副将笑一声,道:“将军夫人可是阁老千金,闺阁小姐都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,夫人的手艺好不好,还能叫你知道!?” 他一脸得意,道:“我也是沾了将军的光,才吃了一回夫人做的糕点……那滋味,啧啧!你们都想象不到!” 几个小将凑过来问道:“是什么滋味?” 钱副将读书不多,但是他极力想把蛋黄酥那种美妙的滋味传递出来:“就是沙甜沙甜,又特别绵软,然后吃起来还掉渣……” 韦副将在一旁,听得直皱眉,道:“什么乱七八糟的,你们别听他胡说……那滋味妙不可言,妙不可言!” 四个字概括完,小将们便更加期待了。 这时,他们见到丫鬟们端着托盘鱼贯而入,众人顿时摩拳擦掌,跃跃欲试。 明霜站在队首,她谨记唐阮阮的吩咐,连步子都放得很慢,生怕加快了一点儿进度,暴露了食材短缺的事。 明霜福了福身子,道:“各位大人,现在先为大家送上用膳前的小吃——奶油瓜子!” 众人一脸不解,有个人小声置喙:”钱副将不是说带我们来吃大餐么?等了这么久,就只有瓜子?“ 随即又有人低声道:”这瓜子有什么好吃……都是女人家喜欢的玩意,还要吐壳,麻烦死了……“ 韦副将听到了,立即瞪了他们两个一眼:“没规矩!” 两个小将乖乖遂闭了嘴。 明霜对韦副将报以一笑,她近来胖了些许,个子也长高了些,看着有种少女独有的珠圆玉润,这一笑,让韦副将不由得有些晃神。 奶油瓜子装在一个个白色的盘子里,被丫鬟们送上了桌,还在旁边摆上了骨碟。 明霜机灵地给韦副将和钱副将这桌倒了茶水,道:“我家夫人说了,这奶油瓜子是膳前开胃之物,还请各位大人赏脸品尝一番。” 旁边的人还一脸观望……一群大男人坐在一起嗑瓜子,不奇怪吗? 韦副将却不以为然,道:“我来试试。” 说罢,他修长手指拈起一个奶油葵瓜子,塞进嘴里,轻轻一“嗑”,瓜子皮应声崩开,白白胖胖的瓜子仁便听话地跳到了嘴里。 小巧的瓜子仁被牙齿嚼碎,散发出独有的香味,还未过瘾便已经吞了下去,唇齿上余留了一抹淡淡的奶香。 韦副将面色无波,继续又拿了一嗑瓜子,在众人的注视下,继续嗑了起来。 像瓜子这种零食,一旦吃了一颗,就忍不住要吃第二颗。 一旦身边有一个人开始嗑瓜子,其他人会被传染…… 直到韦副将嗑到第四颗瓜子时,他同桌有有一名小将,默默抓了一把瓜子放在了手上,“嘎嘣”一声,脆生生地嗑了起来。 然后这一桌便进入了边嗑瓜子,边聊天的状态,几口瓜子一口茶,再夹杂着一些笑料,真是好不惬意。 堂堂镇国将军府的正院前厅,一众将士们都津津有味地嗑着瓜子,闹得“呱呱”作响,秦修远看了只觉得眼皮微抽,却也无计可施。 时间过得飞快,眼看他们的瓜子也快吃完了,肠粉却还没上来,明霜不由得有些着急。 她本来要去找将军示下,却见采薇来报:“将军,唐阁老带着诸位大人及夫人们来了。” 武将大多常年戍边,家眷都未在当地,或者根本没成家。 而文臣却大多数都在帝都安家,所以一来,便携着家眷们来了。 第(2/3)页